很多家长和学生私信问我,"现在刷朋友圈全是晒offer的,2025年出国留学真的要成标配了吗?"作为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8年的“懂行的人”,说几个你们不知道的真相。
第一,政策大拐点来了。2024年英美澳新集体放宽工签政策,比如英国把毕业生签证延长到3年,澳洲直接把技术移民职业清单扩充了200多个岗位。我表弟去年申曼大,雅思6分就能走快速通道,搁三年前想都不敢想。
第二,就业压力倒逼选择。今年春招季,211高校平均薪资才6500,而QS前100毕业生起薪普遍过万。更扎心的是,国内某大厂HR朋友透露,他们算法岗简历池里80%都是留学生背景。
第三,留学成本反而降了。现在欧元汇率跌到7.4,德国公立大学还是免学费;马来西亚读研全程花费不到8万,回国照样享受留学生落户政策。上周刚帮二本学生拿到诺丁汉马来分校offer,全程只花了申请费。
不过要提醒三点,1. 警惕野鸡大学蹭热度,教育部去年曝光了37所假洋大学;2. 语言成绩别拖后腿,现在多邻国考试比雅思更容易出分;3. 专业选择要看五年趋势,比如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今年申请量暴涨300%。
留学回国就业真实薪资调查
朋友圈总刷到"海归年薪百万"的帖子,看得人心里直痒痒。可现实到底咋样?我蹲了三个月招聘会,问了一圈去年回国的朋友,终于摸清了点门道。
一、专业选不对 月薪差一倍
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工资差距比火锅蘸料还明显。学计算机、电子工程的兄弟,回国进大厂拿25-30万年薪不算稀奇。我认识个曼彻斯特大学学AI的哥们,去年进深圳某无人机企业,入职直接给到28万。
文科生就得看真本事了。隔壁伦敦艺术大学学平面设计的妹子,现在上海广告公司月薪1万8,比本地毕业生高不了多少。不过她会接私单做品牌VI,每月外快能再挣个小一万。
最惨的是读纯理论的。牛津哲学系那位师兄,现在培训机构教雅思写作,时薪300块。用他的话说,"教人写essay比我当年写论文还挣钱"。
二、一线城市真能多拿钱?
北京上海给钱确实大方,但房租吃饭也狠。深圳南山科技园给海归开价普遍比成都高新区高40%,可租房成本直接翻倍。有个在成都做跨境电商的姐妹,1万5的工资过得比上海拿2万5还滋润。
二线城市现在也学精了。杭州某互联网公司HR跟我说,"除非是常春藤或G5,普通留学生和985硕士同薪同酬"。倒是苏州、东莞这些制造业基地,给机械工程留学生开价特别痛快。
三、硕士不如本科值钱?
现在满大街都是留学硕士,hr早不新鲜了。英国一年制硕士最尴尬,有个布里斯托毕业的兄弟面试时被问,"你这硕士读得还没我司新人培训时间长"。对了给了和本科生一样的起薪。
博士倒是吃香。中科院某研究所招材料学博士,安家费直接给80万。不过得签5年死合同,中途跑路得赔钱。还有个剑桥化学博士姐姐,被宁波企业挖去当技术总监,年薪开价7位数。
四、语言好不如方言溜
英语流利早不是加分项了,现在外企招聘要的是"能和老外吵架"的水平。倒是会粤语的留学生在珠三角特别吃香,有港校毕业的朋友靠粤语拿下澳门客户,季度奖多拿了三个月工资。
日韩小语种更值钱。大连某对日贸易公司,给早稻田毕业会日语的采购专员开到月薪3万,比同期入职的英语专业高50%。
五、实习经历比文凭重要
某大厂hr总监私下说,"我们宁要谷歌实习三个月,不要名校毕业没经验的"。认识个悉尼大学的妹子,读书期间硬凑出三段实习,现在做市场策划比同期入职的清华毕业生工资高20%。
千万别信"留学期间专心学习"那套。现在企业看简历,实习经历那栏空着直接pass。有学长建议,"哪怕去中餐厅端盘子,也得编个'餐饮市场调研'的名头"。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别被中介发的"成功案例"忽悠,他们不会告诉你有人花50万留学回来月薪6000。选专业前先上招聘网站搜薪资,找工作记得把期望薪资砍掉30%再报数。实在不行先接offer骑驴找马,总比在家啃老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