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圈听到个有趣现象,有家长拿着200万预算问"2025年送孩子出去到底该选哪"。作为接触过上百个留学案例的业内人士,我发现富二代家庭的留学选择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帮深圳某企业家的孩子规划留学,家长开口就问,"瑞士酒店管理还吃香吗?"你看,传统富人圈追捧的"贵族专业"正在降温。现在更多家庭会问,"哪个国家毕业后能快速拿到身份?""哪些专业能对接家族企业转型?"
2025年有三个新趋势值得关注,
1. 新加坡成新宠,离中国近+治安好+金融中心,很多二代开始把这里当跳板
2. 北欧小众专业崛起,像丹麦的绿色能源、挪威的海洋工程,成为传统商科外的"潜力股"
3. 美国精英私校门槛暗降,部分学校为维持国际生比例,对中国学生的SAT要求悄悄下调20%
但要注意这些坑,
英国部分"镀金专业"毕业生回国认可度走低
澳洲移民政策每年3月调整,要盯紧最新动态
加拿大college文凭回国可能被当成"大专"
选校时建议把握三个原则,一看当地华人商会资源,二查毕业生5年内发展轨迹,三比实习机会含金量。有个杭州客户就是看中多伦多大学Rotman商学院有对接本地投行的实习通道,果断放弃常春藤offer。
说到底,富二代留学不再是单纯"出去见世面",更多要考虑如何把留学经历转化为实际资源。就像有个学生说的,"在波士顿读金融,最大的收获不是文凭,是认识了后来一起做跨境电商的合伙人。"
富二代留学最烧钱的三类专业
一、商科,人脉比学费还贵
商科听起来高大上,但烧钱的地方可不止哈佛、沃顿的百万学费。真正的“吞金兽”是圈子里的社交成本。
顶级资源争夺战,商科学生想进投行、私募,光成绩好不够,得混进高端社交圈。比如参加行业酒会,一身行头就得几万块;为了和教授、校友拉关系,请客吃饭去米其林餐厅是常事。
实习成本惊人,为了刷简历,很多学生自费飞去纽约、伦敦实习,租房、交通、置装费加起来,半年烧掉一辆宝马3系不算夸张。
“钞能力”竞赛,有些富二代会直接组队参加商业大赛,请行业大牛当顾问,甚至自掏腰包做市场调研,一场比赛砸几十万都是常态。
说白了,商科的本质是“人脉投资”,而人脉这玩意儿,从来都是明码标价的。
二、艺术设计,材料费能买套房
学艺术看着浪漫,实际是“碎钞机”专业。
工具就是吞金兽,学油画的得买进口颜料,一管几百块;搞雕塑的用特种粘土,一箱上千;服装设计更狠,一台工业缝纫机顶配十几万,高级面料按厘米算钱。
展览=烧钱游戏,毕设展览想脱颖而出?租场地一天上万,请策展人再加几万,印刷宣传册都得找高端工作室。有学生为了毕业展,直接包下巴黎小画廊,一周烧掉七位数。
隐形时间成本,艺术生经常熬夜赶工,累了点外卖、叫保洁是刚需。加上满世界看展、采风,机票酒店都是流水价。
难怪圈子里调侃,“学艺术前先问问爹妈,家里矿够不够挖到毕业。”
三、医学,时间越长越费钱
医学烧钱的路子更“隐蔽”——它赢在持久战。
超长学制拖垮预算,国外医学院动辄8年起跳,学费年年涨。比如美国医学院一年学费60万人民币,加上生活费,读完直接花掉一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
设备氪金无底洞,解剖课用真人模型?一套几十万;想进实验室搞科研,自费买试剂、仪器是潜规则。有学生为了发论文,自掏腰包买基因测序服务,一次就花掉20万。
执照考试连环套,美国USMLE、英国PLAB,光考试报名费就上万,考前报培训班又是几万块。更别说飞去海外考点考试的差旅费了。
医学就像马拉松,家里没持续输血的能力,跑到一半就得退赛。
所以哈,留学选专业真不是光看兴趣,还得掂量掂量钱包深度。商科砸人脉、艺术氪材料、医学拼续航,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当然了,有钱任性的话,就当体验人生豪华版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