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留学回来能干啥?这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我特意找了三家猎头公司打探消息,发现以下5类岗位正在闷声抢人,尤其是第三个岗位,连985毕业生都抢破头。
第一类,新能源研发岗
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大厂现在专门盯着留学生招人。有个悉尼大学材料学硕士,刚回国就拿到35万年薪,关键人家看中的是他的燃料电池研究项目经验。现在企业最缺的是懂光伏储能技术,又能看懂外文专利的人才。
第二类,AI训练师
别被名字唬住,其实就是帮人工智能"补课"。比如教聊天机器人理解方言,或者给自动驾驶系统标注特殊路况。伦敦大学的小王就是靠给TikTok算法做内容审核,现在月薪比英国当地还高20%。
第三类,生物医药临床协调
这个岗现在火到离谱!强生、罗氏这些外企,还有百济神州这类本土药企,都在抢有海外临床试验经验的人。需要既懂FDA申报流程,又能跟国内医院打交道,起薪基本都是25万往上。
第四类,国际学校学科组长
深圳某双语学校校长跟我说,他们现在给有IB课程经验的留学生开40万年薪。主要工作是研发跨文化课程,最吃香的是有TESOL证书还能教STEAM课程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类,跨境电商买手
这个适合文科生突围。认识个曼大时尚管理专业的妹子,专门帮速卖通找欧洲小众品牌,去年光提成就拿了18万。关键是要熟悉海外社媒运营,能快速判断网红产品的爆款潜力。
我强调一点,今年华为、大疆等企业新增了"海外经历补贴",留学生每月多拿3000-5000元。但切记要找教育部认证的院校,野鸡大学学历现在连简历关都过不去。
留学回国薪资水平大调查
几年,留学生回国就业成了热门话题。不少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嘀咕,“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留学,回国后到底能挣多少钱?”今天咱们就抛开滤镜,用真实数据和身边例子,聊聊海归薪资的那些事儿。
一、专业决定“身价”,差距比想象中大
“学历镀金”不等于“工资翻倍”,专业才是硬道理。根据某招聘平台2023年的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理工科专业的海归,起薪普遍在20-30万/年,尤其是拥有海外大厂实习经验的毕业生,甚至能拿到35万以上的年薪。
而商科、金融类也不差。比如投行、咨询行业的海归,第一年薪资多在18-25万区间,如果进了头部机构,加上奖金可能更高。但文科、艺术类专业就没那么“吃香”了,比如教育学、传媒方向的毕业生,回国后薪资普遍在8-15万之间,和国内同专业毕业生差距不大。
有个朋友学电影制作,回国后进了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月薪1万2。他说,“当初以为‘海归’名头能加分,结果HR更关心我会不会剪短视频。”
二、一线城市给钱多,但成本也高
北上广深依旧是海归“扎堆”的地方。北京、上海的海归平均起薪最高,能达到1.5-2万/月,深圳、广州紧随其后。不过,房租、通勤成本一扣,实际到手可能还不如二线城市的“性价比”。
比如在杭州,阿里巴巴、网易等大厂给技术岗海归开出的薪资和一线城市持平,但房价却低不少。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对留学生的政策补贴更直接——有的地方一次性给5万安家费,硕士每月再补3000块,算下来一年“白捡”好几万。
三、行业冷热分明,别光盯着“大厂”
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确实“财大气粗”,但竞争也激烈。某大厂HR私下透露,“现在不缺常青藤毕业生,反而更看重项目经验是不是和岗位对口。”
反倒是制造业、新能源领域悄悄成了“潜力股”。比如新能源汽车公司,给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相关的海归工程师开价普遍超过25万年薪,还包住宿。另一个例子是生物医药行业,有海外实验室经验的研究员,回国后薪资涨幅能达到30%以上。
四、给准留学生的真心话
1. 别盲目跟风热门专业,5年前火的是金融,现在火的是AI,谁知道5年后又是什么?结合兴趣和行业趋势更靠谱。
2. 实习比学校排名重要,国内HR越来越看重实际能力。与其拼命冲QS前50,不如在海外积累实习经验。
3. 提前了解国内市场,比如英国一年制硕士,某些国企会卡“学习时长”,而德国、日本的工科文凭在制造业很吃香。
4. 心态要“落地”,留学生的优势在于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但国内职场更看重“能直接上手干活”。
对了说句大实话,薪资只是职业选择的一个维度。有人为了高薪挤破头进大厂,也有人拿着15万年薪但工作节奏舒适。留学的意义不仅是“赚钱能力”,更是见识过不同活法之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