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2025年出国留学是不是稳赚不赔?"先别急着交中介费,今天说点大实话。去年我表弟在伦敦租房,原本说好每月800磅的房子,签合同时直接涨到1200磅,房东甩了句,"明年留学生配额要变,现在不定就没房了。"

政策变化比天气预报还快。美国部分州去年突然取消STEM专业OPT延期,导致上千留学生被迫改道加拿大;澳洲八大名校今年集体上调学费,商科涨幅最高达15%。更别说某些国家签证政策朝令夕改,上周刚公布的优先专业清单,下周可能就作废。

说几个实用建议,第一盯紧各国移民局官网,比如英国gov.uk每周三更新政策;第二备选方案至少准备3个,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第三存款证明多备30%,汇率波动能要人命。去年有个学生申香港,临办签证发现保证金差2万,急得把游戏本都卖了。

学姐提醒,留学规划师不会告诉你,很多学校在缩招本地生保国际生比例。去年曼大经济系本地生录取率跌到11%,国际生反而涨到39%。但这意味着课堂质量可能打折,毕竟老师要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留学中介不会说的五个真相

留学中介不会说的五个真相

1. 费用可能比你想的“复杂”

中介费明面上看着统一,但实际花销可能翻倍。比如,有的机构会把“申请费”“材料邮寄费”“签证指导费”拆开单独收,甚至推荐你参加他们的高价语言培训。更坑的是,有些中介和国外学校有合作,把你送到指定院校能拿返佣,但他们不会告诉你这笔钱的存在。所以签约前一定问清楚,总费用包含哪些项目?后续还有没有隐藏收费?

2. 服务内容其实很“基础”

很多中介会吹嘘“全程VIP服务”“个性化规划”,但实际操作中,他们的服务可能仅限于填表、传材料。比如文书写作,说是“专业老师辅导”,结果只是套模板,甚至直接机翻。更现实的是,中介手上学生多,分配到每个人的精力有限,遇到问题可能拖沓处理。交钱前最好问清楚,文书修改几次?能不能和文书老师直接沟通?

3. 成功案例可能有“水分”

中介挂在官网的“哈佛offer”“常春藤录取”,看着光鲜,但未必全靠他们的本事。有的案例是学生自身条件过硬(比如GPA 3.9+、国际竞赛获奖),中介只是顺手“蹭功劳”。还有些机构会买断优秀学生的申请资料,包装成自己的成果。别光看案例,多问问,和我背景类似的学生,你们去年申到了哪些学校?

4. 合同里的条款会“坑人”

签约时如果不仔细看合同,后续可能吃哑巴亏。比如,有的合同里写“保底院校必须接受录取,否则不退款”,但保底学校可能是排名极低的合作院校;再比如“申请失败退50%费用”,但“失败”的定义可能是“没申到前50”,而学生原本能进前100。建议找懂法律的朋友帮忙看合同,重点盯退款条件、服务明细和免责条款。

5. 后续服务基本靠“自助”

交完钱、拿到offer后,很多中介的态度会180度大转变。比如接机安排、宿舍申请、选课指导这些“售后”服务,要么敷衍了事,要么直接推给学校官网。更夸张的是,有的中介连签证材料都懒得核对,导致学生被拒签。签约前不妨直接问,签证辅导包几次?到国外后有问题还能不能找你们?

说到底,找中介的核心原则就一条,别把他们当“救命稻草”。自己的成绩、经历才是硬道理,中介顶多是帮你省时间的工具。多对比几家,聊的时候录音留证,交钱前把细节抠到最细,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