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上百条家长私信:"老师,2025年送孩子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我侄女去年刚拿到UCL的offer,全家正在经历这个决策过程。今天就站在普通家庭角度,说点大实话。

一、政策风向标要看清

2025年QS排名新规实施后,前100院校名单可能有变。像澳洲某些"保录"专业可能掉出榜单,我同事儿子读的某校传媒专业,今年就业时HR我就直接说:"我们只认前100的"。另外英美签证政策持续收紧,去年加州某大学CS专业留学生,OPT通过率暴跌40%。

二、账本要算明白

以英国硕士为例,伦敦地区现在1年总费用逼近60万。朋友家孩子去年入学,光是租房每周就要350镑,超市买菜都比三年前贵了30%。更要命的是海归薪资,上海某外企给应届硕士开出的薪资,已经连续3年卡在12-15万区间。

三、心理关要过得了

我表弟在悉尼读研期间,因为疫情在合租房里上了半年网课。他跟我说:"每天对着电脑上课,和在国内上国际学校没区别,但每年多花40万。" 他确诊轻度抑郁,医生说是长期孤独导致的。

四、三类家庭要谨慎

1. 存款刚好够学费的(建议留足30%应急金)

2. 孩子性格内向的(可以试试暑期交换项目)

3. 指望留学改命的(不如先工作两年积累经验)

说句扎心的话:现在花200万留学,可能不如在国内重点城市买套房实在。当然,如果是冲着移民或者真爱学术的另当别论。帮侄女做规划时发现,有些东欧国家的英语授课项目,性价比反而比传统留学国高得多。

2025年留学回国就业真实薪资调查

2025年留学回国就业真实薪资调查

行业差距比想象中狠

码农还是稳坐头把交椅。有个伯明翰学数据科学的哥们儿,在杭州某大厂做算法,每月到手28k,加上年终奖勉强够40万年薪。但学传媒的姑娘进了广告公司,底薪才8k,全靠项目提成过日子。最让人意外的是教育行业,以前都说留学顾问赚钱,现在头部机构开给海归的薪资也就12-15k,还得背续费指标。

北上广深没那么香了

北京国贸某外资银行给金融硕士开18k×15薪,听着不错?可合租个次卧就要5500。倒是成都的半导体企业出手大方,电子工程博士能给到35万年薪,公司还包三年人才公寓。苏州工业园区更实在,除了25k的月薪,政府直接给硕士补贴3万,博士给5万现金。

学历正在快速贬值

曼大硕士去年还能拿18k起薪,今年同专业学妹只能谈到15k。倒是几个读冷门专业的博士翻了身,比如纽卡斯尔大学海洋工程博士,被青岛某研究院挖走,安家费60万,年薪保底40万。现在企业精得很,不再为"海归"名头买单,关键看专业能不能对上产业缺口。

企业类型影响很大

上海某美妆外企给市场岗开22k,但要求中英法三语流利。国企现在反而大方,深圳某央企给剑桥建筑学硕士28万年薪,还给解决家属户口。最卷的是新能源车企,211本科+英国硕士的简历直接塞不进HR邮箱,非要G5或者常春藤的不可。

有个事得提醒童鞋们儿:别光盯着工资数字。深圳某大厂给25k却要签"自愿放弃加班费"的协议,北京某律所月薪18k但承诺三年内帮落户。现在很多公司玩这套,把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交,但每月多给你发两千块现金补贴,年轻人觉得到手钱多就签了,等买房贷款时才发现公积金根本不够用。

要说最实在的,还属二线城市的制造业工厂。认识个谢菲尔德学机械的小伙,在合肥新能源汽车厂带研发团队,基本工资20k看着不高,但项目奖金季度发,去年光第三季度就拿了8万。厂里还给配了套人才房,市价打七折,产权证满五年就能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