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家长私信:"2025年送孩子去英国读书到底要准备多少钱?普通工薪家庭到底该不该咬牙坚持?"作为在英国待过5年的“上岸人”,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算笔明白账。

先看硬性开支:

1. 学费:以曼大商科为例,2024年学费是£28,500,按每年3%的涨幅,2025年预计突破3万镑(约27万人民币)。G5院校更夸张,像帝国理工的计算机专业,2025年学费预估要到£42,000(约38万人民币)

2. 生活费:伦敦地区每月至少准备1500镑(约1.35万),非伦敦地区能省30%。但注意英国物价每年涨5%-7%,到2025年买个三明治可能都要比现在贵3镑

3. 隐藏支出:签证医疗附加费从2024年涨到£1,035/年,来回机票按旺季算要1.2万,还有押金、担保金这些零碎开支

普通家庭怎么判断值不值?记住三个关键点:

看专业回报率:比如爱丁堡的AI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45k(约40万人民币),而艺术类专业可能只有£22k

看孩子自制力:我见过太多留学生把公寓当网吧,一年挂科8门

看家庭承受力:建议总支出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5倍,否则压力太大

省钱的野路子:

选苏格兰地区本科(四年制但免首年学费)

杜伦、谢菲尔德这些二线城市物价低30%

自己做饭代替外卖,每月能省400镑

申志奋领奖学金(最高覆盖全部学费)

哪些人建议去:

本科双非想冲G5硕士的

打算留英工作的STEM专业学生

家庭能承担80万不伤筋动骨的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别被"留学光环"忽悠了。我认识个广东家长卖房供孩子读时尚管理,结果毕业回国月薪6000。要是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与其硬砸50万,不如留着这钱做点小生意更实在。

英国留学回国就业现状:这些专业月薪不到8000

英国留学回国就业现状:这些专业月薪不到8000

文科类专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说文科类,比如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这些传统学科。很多学生冲着兴趣去读,结果回国找工作才发现,对口岗位少得可怜。一线城市的教育机构、出版社算是主要出路,但薪资普遍在6000-8000元之间。

比如学英国文学的小李,回国后进了一家出版社做编辑,试用期工资6500元,转正后勉强到8000。他说:“招聘时HR一听是‘海归’,期待值直接拉满,结果一听专业,立马问能不能接受这个薪资。”

商科“内卷”最严重:金融、管理也难逃一劫

商科一直是留学生的热门选择,但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学这些专业,回国后竞争激烈到离谱。一线城市金融机构的起薪看似不错,但大部分岗位被国内985、211毕业生占据。普通留学生要么去中小型企业做基础岗,要么转行做销售、运营,月薪普遍在7000-9000元徘徊。

有个真实案例:曼大毕业的小王,学的是金融投资,回国后投了三个月简历,说一千,道一万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专员,月薪7500元。他说:“留学时以为‘金融=高薪’,结果发现国内更看重实习经验和人脉资源。”

艺术设计类:为爱发电,薪资“扎心”

艺术设计类专业(比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纯艺术)的情况更复杂。这类专业本身投入高——学费加材料费,一年轻松花掉30万。但回国后,除非进大厂或知名工作室,否则薪资很难过万。二三线城市的岗位甚至开价5000-6000元,还得加班改稿N遍。

朋友的表妹学服装设计,回国后在上海一家小公司做助理设计师,月薪7000元。她吐槽:“甲方永远觉得‘海归设计应该更高级’,但预算只给那么点,对了还得妥协成某宝风。”

为什么这些专业薪资低?

1. 供大于求:留学生扎堆热门专业,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2. 国内行业现状:比如文科岗位本身薪资天花板低,企业更倾向用低成本本地毕业生。

3. 技能脱节:部分课程偏理论,缺乏国内市场的实操培训,企业更看重“即插即用”的能力。

给准留学生的建议

如果冲着“高薪回报”去留学,选专业时一定要看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比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领域,国内企业愿意开高薪挖人。另外,留学期间多积累实习经验,甚至提前考取行业证书(比如CFA、CPA),都能增加回国后的竞争力。

对了说句大实话:留学是人生体验,不一定是“高薪通行证”。专业选对了是加分,选错了就当花钱买阅历。毕竟,职场这条路,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