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都在问:"明年就要毕业了,到底是先工作还是出国留学?"作为经历过职场和留学的“上岸人”,今天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特别是这五类同学,2025年做选择前一定要看完!

第一类:家里有房贷车贷的

小王去年想申请英国硕士,结果发现家里刚换了学区房,每月还贷2万多。这种情况建议先工作,等经济稳定了再考虑留学。现在很多学校接受工作后申请,有些公司还有进修补贴。

第二类:专业实践性强的

比如建筑、护理专业的同学,与其急着出国,不如先在国内积累项目经验。我们班学室内设计的小李,工作3年后带着案例集申请米兰理工,直接拿到了奖学金。

第三类:语言基础薄弱的

千万别信"出国自然就会"的说法!去年我表弟雅思5.5分硬申澳洲,结果上网课都跟不上。建议至少提前1年准备,每天坚持练30分钟口语。

第四类:跟风留学的

发现个有趣现象:每届毕业生里总有10%的人纯粹因为同学出国就跟风。建议先做职业测评,有些岗位国内发展反而更好,比如新媒体运营、直播电商这些领域。

第五类:打算回国考编的

特别注意!2025年留学生考公政策可能有调整。像教育学、公共管理这些专业,建议提前查好目标单位的认证名单,有些海外院校的专业代码和国内不对应。

重要提醒:2025年QS排名改革后,部分院校的申请难度会变化。比如曼大商学院可能提高均分要求,日本SGU项目会增加面试环节。建议大家今年10月前定好Plan B方案。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适不适合。我当年就是在国企工作2年后才去留学的,带着工作经验申请反而更容易拿offer。下个月会整理《2025留学别上当门道》,需要的同学可以先关注。

2025年留学回国就业,这七个坑千万别踩

2025年留学回国就业,这七个坑千万别踩

国外待久了,国内就业市场啥情况?千万别靠“听说”。去年有个朋友回国,以为互联网大厂还在扩招,结果投了三个月简历才发现,很多公司早就转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赛道了。建议提前三个月混进行业社群,蹲守各大高校就业公众号,再下载个脉脉看看真实员工吐槽——这些比留学圈小道消息靠谱多了。

二、海投简历最吃亏

拿英文简历直接机翻中文,挂科率99%。国内HR最烦看到“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他们要的是“独立完成过3个跨境项目落地”。更扎心的是,很多公司用AI筛简历,关键词没写“政府补贴项目经验”“发明专利署名”这类硬货,第一轮就被刷了。

三、落户政策会变脸

北上广深户口政策年年调。去年杭州给留学生直接发钱,今年可能就变成“必须在指定产业园工作”。有个真实案例:2024年3月前回国能走留学生免税车政策,4月回国的人就得按新规排号。记住,社保千万别断缴,租房合同保留好,政策窗口期说关就关。

四、人脉变现要趁早

别信“是金子总会发光”那套。国内找工作,内推效率比网申高5倍。建议回国前三个月就开始维护关系:专业课教授的国内合作企业、校友会混个脸熟、甚至实习期带过你的组长——别不好意思,逢年过节发个定制版节日祝福都比群发强。

五、薪资大坑藏得深

看到“年薪25万起”先别乐。问清楚五险一金按什么基数交,有些公司把补贴奖金都算进年薪。更坑的是签约时说好的住房补贴,入职后变成“必须住公司宿舍才能享受”。记住:劳动合同要注明每月基本工资数,绩效工资写比例别写具体数。

六、行业风口别误判

前几年挤破头的教培行业,现在怎么样了?2025年要警惕这些伪风口:

打着“元宇宙”旗号的P2P公司

靠政府补贴续命的新能源企业

全员直播带货的传统制造厂

建议查企业征信用天眼查,看参保人数变化比看融资新闻更真实。

七、心态调整比啥都重要

最容易被忽略的坑:用国外节奏应对国内职场。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不算啥,国内甲方让你改方案到凌晨四点才是常态。实习期别把“work-life balance”挂嘴边,茶水间闲聊少提“我们国外都怎样怎样”——这些细节分分钟影响转正评估。

回国前三个月备好这些硬通货:

1. 留服认证加急办理(现在要4-8周)

2. 国外导师推荐信电子签名版

3. 本科期间的成绩单公证件

4. 能打通国际长途的国内手机卡

记住,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你带回来的知识,而是快速适应本土规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