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总能看到这样的讨论,"现在谁还琢磨出国留学哈?"。特别是跟几个留学机构的老师吃饭,他们都说今年咨询量直接腰斩。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刷到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自费留学人数比疫情前少了37%。那问题来了,到2025年是不是真没人愿意出国留学了?

先说个真事。我表弟去年拿到英国某QS前100的offer,结果全家开了三次家庭会议,对了决定放弃。为啥?他们算了一笔账,伦敦一年光学费生活费就得50万,回国找工作发现海归补贴取消了,起薪和国内研究生没区别。更扎心的是,他同学在国内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做项目,毕业直接进大厂当项目主管了。

现在留学市场出现三个明显变化,第一,英美澳加学费年年涨,悉尼大学商科硕士学费从2019年的4.2万澳币涨到现在的5.4万;第二,国内企业招聘越来越务实,某互联网大厂HR跟我说,现在更看重实习经历而不是毕业院校;第三,疫情后家长观念转变,很多中产家庭开始考虑"留学性价比"。

不过要说留学彻底凉了也不对。上周参加教育展,发现两类人还在坚持,一类是打定主意移民的,另一类是搞科研需要特定实验室的。像加州理工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全球确实找不到替代。但普通家庭想靠留学镀金的,真的要三思了。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中介开始推"微留学"项目。比如新加坡3个月语言班+企业实训,收费8万左右。这说明市场需求还在,只是大家更追求"短平快"的实用型进修了。

说到底,留学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十年前海归是香饽饽,现在满大街都是。不过对于真正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留学始终是条好路子。只是别再抱着"出去混个文凭就能翻身"的想法,那真的会成为冤大头。

普通家庭还要不要送孩子留学?

普通家庭还要不要送孩子留学?

一、留学到底值不值?先看“投入产出比”

普通家庭最怕“钱打水漂”。留学的成本,少则三五十万,多则上百万。这笔钱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可能掏空积蓄还得背债。关键得想清楚,孩子出去能学到啥?

专业方向,如果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类前沿领域,国外顶尖院校确实有优势。但如果是商科、文科,国内985/211的含金量未必输给国外普通高校。

就业前景,很多家长以为“海归=高薪”,但现实很骨感。一线城市金融、外企岗位确实偏爱留学生,但二三线城市更看重实际经验。有个朋友家孩子,澳洲留学回来在二线做教培,月薪6000,三年还没赚回学费。

二、钱不够?这些路子能省一半

普通家庭想省钱,可以走“曲线救国”,

1. 本科国内+硕士出国,国内打好基础,硕士申请奖学金更容易。比如德国、北欧的公立大学,学费全免,一年生活费10万以内搞定。

2. 打工赚生活费,加拿大、澳大利亚允许留学生每周打工20小时,时薪约80-120元,基本能覆盖房租。

3. 选性价比高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韩国,一年总费用8-15万,文凭受国内认可,适合预算紧张的家庭。

三、孩子适不适合留学?先过三关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出国。送出去前,先看这三条,

生活能力,会不会做饭?生病敢不敢自己去医院?有个学生到英国第一周,因为不会用烤箱,连吃三天泡面。

心理素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内向的孩子容易抑郁。亲戚家闺女在东京头三个月,天天躲房间哭。

学习自觉性,国外没人盯着写作业,全凭自觉。见过有学生通宵打游戏,期末挂科被劝退。

四、不出国就没出路?这些选择更稳妥

如果经济压力大或孩子不适应,完全不必硬扛。现在国内机会也不少,

中外合作办学,比如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学费比出国低一半,拿双学位,还能体验国外教学模式。

短期交换项目,很多985高校提供3-6个月的海外交换,花几万块就能开眼界。

线上课程,Coursera、edX上常春藤名校的网课,一门几百块,学完还能拿证书。

五、普通家庭做决定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钱花了,会影响生活质量吗? 如果买房钱、养老钱都搭进去,风险太大。

2. 孩子是真想学,还是跟风? 见过太多学生被家长逼着出国,结果混日子。

3. 有没有备选方案? 比如考研、考公、就业,多条路更踏实。

对了说句大实话,留学不是人生必选项。见过哈佛毕业的牛人,也见过普通二本毕业自己创业年入百万的。关键还是看孩子能不能抓住机会,脚踏实地。有的家长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去,结果孩子天天在唐人街打麻将;也有家庭条件一般,孩子靠奖学金读完斯坦福,进硅谷拿高薪。所以哈,值不值,从来不是看别人怎么说,而是看自家人怎么选。

(家长问,那到底送不送?答,家里不差钱、孩子够独立、专业有优势——这三个条件满足俩,可以试试。要是全不沾,不如把钱留着买房或支持孩子创业,说不定回报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