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准备出国读研,但国内工作不敢轻易辞职怎么办?"这确实是两难选择。去年帮表弟规划留学方案时发现,只要提前做这5件事,既能拿到学历又能保住饭碗。今天就把真实可行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特别是说一千,道一万一点,很多留学生都踩过坑。

一、选校阶段的保工作秘诀

1. 避开"全日制大坑":英国华威大学、澳洲悉尼大学等23所院校开设灵活学制,允许远程修部分课程。重点看专业介绍里的"course delivery"栏目,标注blended learning的最合适

2. 善用寒暑假:建议选择1月开学的春季班,利用国内春节假期集中上课。去年王同学在曼彻斯特大学读商科,通过错峰上课保住银行工作

二、在读期间的实操技巧

3. 时差管理法:把课程尽量选在当地下午(对应国内晚上),用手机支架边听课边处理工作消息。推荐使用Focusmate软件找学习搭档互相监督

4. 请假话术模板:直接跟领导说"参加行业培训"比说留学更稳妥。重要时间节点提前3个月报备,用钉钉提交《进修申请表》留档

三、最关键的身份问题

5. 签证新规要牢记:2024年起,英国毕业生签证(PSW)允许在读期间每周工作20小时,但需要提供课程注册证明。特别注意部分敏感专业有限制,去年有学生因专业涉及AI技术被暂停工作权限

朋友小李在腾讯做开发,去年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AI硕士。他每周三、六晚上上课,白天正常上班。关键是把课程表同步给主管,用海外学习经历争取到了技术攻关项目,反而获得晋升机会。

千万别选需要实验室打卡的专业!朋友选的生物医学工程,因为要定期回校做实验,说一千,道一万被迫辞职。建议优先考虑商学院、法学院等线上资源很多的专业。

其实边工作边留学没想象中难,关键是提前规划。很多企业反而看重这种"双线作战"的能力,认为这体现时间管理能力。下个月准备写写《留学期间如何找到高薪兼职?“懂行的人”的经验分享》,有需要的可以先关注。

出国读研期间,我是如何做到月入2万的

出国读研期间,我是如何做到月入2万的

"小张,你账户里又到账了?"室友看着我的手机短信瞪大了眼睛。我看了眼刚到账的1250欧翻译费,笑着把刚泡好的红茶递给他:"走,今晚咱涮火锅去!"在柏林读研的第二年,我靠着这些门道不仅覆盖了生活费,还存下了环游欧洲的旅费。今天就把这些接地气的搞钱路子掰开揉碎讲给你听。

一、把专业特长当印钞机

我的德语专业可不是白读的。每周三下午,我会去本地高中教中文,时薪35欧起步。别以为只有语言专业吃香,计算机系的王哥接了个APP外包,三个月赚了辆二手宝马。关键是要把课堂知识变成生产力——会计专业的帮人报税,美术生接墙绘订单,连哲学系的都能做读书会领读。

二、线上搞钱三大法宝

1. 跨境电商:帮国内朋友代购小众护肤品,每单抽成15%。注意选海关允许的商品,别碰奢侈品

2. 知识付费:在Coursera开德语学习课,每月稳定进账3000+

3. 远程办公:给国内新媒体写稿,凌晨三点赶完稿还能赶上早课

三、校内羊毛薅到飞起

我们学校图书馆招学生管理员,时薪12欧还允许带书自习。更爽的是当实验志愿者,上次参与了个睡眠研究,躺着睡觉三天赚了600欧。记得多关注公告栏,这种好事都是手快有手慢无。

四、省钱就是赚钱

我在学生公寓搞了个"共享厨房",每人每月交20欧就能用我的厨具调料。周末组织二手集市,转手卖掉前任留下的吉他,净赚200欧。超市晚上八点后半价食品,花10欧能买够三天的食材。

五、信息差变现术

发现国内某网红奶茶想在德国开店,牵线搭桥拿了5%中介费。后来把这事写进毕业论文案例,教授直接给了1.5分(德国满分1.0)。在折腾TikTok卖汉服,靠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上月出了17单。

凌晨两点的柏林飘着细雨,我核对完本周的进账记录,合上电脑煮了碗泡面。窗外电车叮当驶过,账户余额又悄悄涨了四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