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在问,"读国际高中是不是就和国内高考绝缘了?"这个问题其实藏着三个关键门道。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看完你就知道该怎么给孩子做规划了。
首先要看学籍这个硬杠杠。国内正规国际高中分两种,一种是公办学校的国际部,这类学生通常保留国内学籍,理论上可以参加高考;另一种是纯民办国际学校,这类大多不注册国内学籍。去年上海就有个家长,孩子读某民办国际高中三年,临到高考才发现没学籍,后悔得直拍大腿。
其次要看课程设置。现在很多国际高中都搞"两条腿走路"——高一上普高课程,高二分流选方向。比如北京某知名国际部,学生高一要完成语文、数学等会考科目,这样既保留高考资格,又不耽误留学准备。但要注意,全英文授课的IB、A-Level课程体系,和国内高考大纲完全不是一码事,想两头抓的学生可能会累得够呛。
说一千,道一万要看升学规划。这三类学生最需要当心,第一类是中考成绩擦边进国际高中的,第二类是中途想转回普高的,第三类是家庭经济突然出状况的。建议这类家庭最好选"双轨制"学校,或者提前在初三暑假就把普高教材捡起来。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学生读国际高中两年后家里生意变故,靠着提前准备高考课程,说一千,道一万竟考上了二本院校。
给家长们的实在建议,1.签约前必须确认学籍状态 2.保留全套初中档案 3.定期参加会考。现在很多城市的教育局官网都能查学籍信息,千万别嫌麻烦。如果已经读了国际高中又想高考,赶紧联系户籍所在地教育局,有些省份允许社会考生报名,但需要自己搞定复习。
国际高中学生如何保留国内学籍?
一、为什么说保留学籍很重要?
国内学籍相当于学生的“教育身份证”,直接关系到升学路径的选择。如果孩子中途发现国际课程压力大、语言跟不上,或者家庭计划有变,保留学籍意味着能随时转回国内普通高中,继续参加会考、高考。尤其是近几年留学环境多变,不少家庭更倾向于“双轨并行”的策略。
二、具体操作分几步走?
1. 提前和原学校“打招呼”
如果学生是从公立初中升入国际高中,务必在入学前和原初中班主任或教务处沟通,明确表达“暂时保留学籍”的意愿。部分地区要求初中校开具《同意借读证明》。
案例参考,杭州某国际高中家长分享,提前半年联系户籍所在地教育局备案,避免学籍被自动注销。
2. 紧盯“全国学籍系统”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不得同时拥有国内和国际双重学籍。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的公办学校允许“人籍分离”——即学生实际在海外或国际学校就读,学籍挂靠在原校。
关键动作,每年9月开学后,登录【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学籍状态,确保未被标记为“辍学”或“已转出”。
3.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情况一,初中毕业后直接入读国际高中
需在当年8月底前,到户籍所在地教育局中教科办理“暂缓升学”手续(部分地区称“休学备案”),并提交国际高中录取通知书作为凭证。
情况二,高中中途转学国际课程
最晚在转学后1个月内,向原高中提交书面申请,说明“因个人原因申请保留学籍”,部分学校会要求家长签署《风险知情书》。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
1. 别轻信“自动保留”承诺
某北京家长曾反映,孩子入读某国际部时,校方承诺“学籍保留到毕业”,结果高二时发现学籍已被注销。事后才得知,该校未按规定向教委备案。记住,所有口头承诺必须以书面形式体现在《入学协议》中。
2. 跨省读书要“两地跑”
小王同学户籍在河北,在上海读国际高中。由于两地政策差异,他每年需要亲自回河北参加会考,否则影响高中毕业证发放。建议跨省家庭提前咨询两地教育局。
3. 会考不是小事
即使不考虑高考,也建议参加语数外三科的会考。2023年教育部新规明确,未通过会考的学生,国际课程成绩不得用于申请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四、常见问题快问快答
Q,民办国际高中能保留学籍吗?
A,分两种情况,
有国内高中办学资质的民办校(如部分“双证国际部”),可直接注册国内学籍;
纯国际课程机构(如多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需通过原公立校挂靠学籍。
Q,保留学籍要交钱吗?
A,公办校一般免费,但部分学校会收取“学籍管理费”,年费通常在2000-5000元不等。警惕超过此范围的高额收费。
Q,最晚什么时候办手续?
A,初三毕业生最迟在当年10月前完成备案,高一转学生建议在转学后30天内办理。超过时限可能被系统默认为“辍学”。
五、实用工具包
1. 政策查询,登录户籍所在地“省教育厅官网”→“基础教育处”栏目,搜索关键词“借读生管理细则”。
2. 材料清单,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国际高中录取通知书、原学校同意书(需盖章)、监护人情况说明(手写签字)。
3. 咨询电话,区号+12391(教育部监督热线),工作日9:00-17:00可咨询具体政策。
国际教育的路从来不止一条,保留学籍就像系上“安全带”——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建议每学期至少核查一次学籍状态,毕竟孩子的教育大事,多留个心眼总没错。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