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问,"国际学校用的教育平台到底靠不靠谱?"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个覆盖全国的国际中小学智慧平台。这个平台可不是普通的网课系统,它包含了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特色课程,特别是双语教学资源,很多国际学校都在用。
先说三个重点,
1. 平台收录了全国218所正规国际学校的课程资源,输入学校名称就能查备案信息
2. 初中部有独家科学实验视频库,包含200+个在家就能做的安全实验
3. 高中板块每月更新海外名校公开课,刚上线了麻省理工的机器人编程课
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平台里的"国际课程专区"需要学校提供注册码才能开通,千万别相信网上卖的激活码。上周就有家长花冤枉钱买了用不了的账号,其实正规国际学校都会免费发放。
使用窍门分享,每周三下午3点会更新最新教育资源,建议设个闹钟提醒。暑假期间还增加了在线夏令营功能,可以组团参加NASA的太空探索项目,我家孩子去年就拿到了结业证书。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普通学校学生能用吗?
A,基础功能向所有人开放,但国际课程需要学校授权
Q,会收费吗?
A,基础功能全免费,部分拓展课程需要学校统一采购
Q,适合哪些孩子?
A,尤其推荐有留学计划的5-8年级学生提前适应双语教学
国际学校转学要注意的五个细节
一、别光看排名,课程体系要“对口”
国际学校的课程五花八门,IB、AP、A-Level各有特点。比如IB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作业多、要求高;A-Level偏重学术深度,适合偏科的孩子。有的家长冲着学校名气转学,结果孩子跟不上课程节奏,反而压力倍增。
建议, 先摸清目标学校用的是什么课程,对比孩子现在的学习内容。如果从公立学校转过去,最好提前半年让孩子接触英文教材,适应全英文授课模式。
二、入学考试别临时抱佛脚
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可不是走过场。英语笔试+面试是标配,部分学校还会考数学、科学,甚至让家长参与面谈。有的孩子英语日常交流没问题,但一遇到学术词汇就懵了。
真实例子, 去年有位家长带孩子考某知名国际学校,孩子因为没接触过“光合作用”的英文术语(photosynthesis),科学笔试直接卡壳。
应对技巧, 提前找往届真题练习,重点突击学术英语。比如用Khan Academy(可汗学院)这类免费资源补理科词汇。
三、学分转换可能“缩水”
很多人不知道,转学时原学校的学分不一定全被承认。比如公立学校的语文、政治课,国际学校可能不纳入学分体系。曾有家长没提前沟通,转学后孩子被迫多修两门课补学分。
关键动作,
1. 找目标学校教务处确认可转换的学分清单
2. 保留原校成绩单和课程大纲(最好有英文翻译版)
3. 如果学分差距大,考虑暑假修网课补缺
四、课外活动别“硬凑”
国际学校重视综合素质,但千万别为了申请材料好看,临时让孩子参加一堆骑马、高尔夫这类“高大上”活动。招生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真实兴趣,哪些是流水线包装。
接地气的做法,
延续孩子原有的兴趣爱好,比如坚持3年的社区志愿服务比突击的非洲义工项目更有说服力
如果孩子喜欢编程,可以整理之前的作品集,哪怕是用Scratch做的小游戏
五、插班时间影响适应效果
转学不是随时都能转,大部分国际学校有固定插班季(通常为每年3月、9月)。错过时间可能要多等半年。另外,年级越高转学挑战越大——十年级后要准备大学申请,频繁换环境可能影响GPA。
黄金时间点,
小学阶段,随时可转,但建议3-4年级前完成,避免高年级适应期影响小升初
初升高,抓住8升9的关键节点,这是国际课程体系的起点
学姐提醒一句,转学前一定带孩子去学校实地看看。食堂饭菜合不合口味、校车路线方不方便、外教流动率高不高……这些细节可比宣传册上的“高大上”图片实在多了。把这些细节理清楚,转学过程就能少走弯路啦。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