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学生毕业后有哪些选择?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在国际教育领域深耕10年的从业者,我整理了最具参考价值的升学路线,今天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

第一条路是主流选择——直接申请海外本科。以深圳某国际高中为例,去年毕业生中78%选择美本TOP50院校,17%申请英国G5大学。这里有个实用建议,IB课程学生优先考虑英国,AP体系更适合美国申请,A-Level两者皆可。

第二条路是港澳院校直通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专门设立国际课程申请通道,比如港大对IB成绩要求38分以上,澳门高校接受AP课程3门4分以上的成绩。有位家长告诉我,孩子通过澳门科技大学的"绿色通道"只用两周就拿到了offer。

第三条路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这类院校,既保留国内学籍,又能获得海外文凭。特别适合想体验国际化教育又希望节省开支的家庭,学费约为海外留学的1/3。

第四条冷门但实用的选择是社区大学转学。加州圣莫尼卡学院、华盛顿州绿河学院等社区大学,与UC系统、华盛顿大学都有转学协议。我接触过不少学生通过2+2模式,最终转入伯克利等名校,比直接申请容易得多。

第五条特殊通道是艺术类院校申请。罗德岛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等顶尖艺术院校,对作品集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标准化成绩。去年有个学生雅思只有5.5分,但凭借出色的服装设计作品集拿到了帕森斯设计学院的录取。

这里要提醒家长特别注意三个时间节点,10年级确定升学方向,11年级完成标化考试,12年级9月前准备好所有申请材料。建议建立升学时间轴,把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事项具体到月份。

国际高中三年规划时间表

国际高中三年规划时间表

如果你刚进入国际高中,可能会觉得“三年时间还长”,但“上岸人”都懂——一眨眼就高三了。想高效利用这段时间,少走弯路,这份接地气的规划诀窍一定要收好。

高一,打地基的关键年

别被“刚开学”的心态耽误了。第一个学期重点做三件事,

1. 快速适应全英文环境

上课听不懂很正常,课后多找老师问,笔记用中英双语对照记。推荐用“录音笔+课后复盘”的方法,两个月就能跟上节奏。

2. 摸索兴趣方向

别急着定专业,但得开始尝试。比如周末参加编程社、商赛、辩论队,寒假报名科研项目或志愿者活动。记住,质量比数量重要,选定1-2个坚持做。

3. 搞定标化基础

托福先冲90+(每周至少3次模考),SAT/ACT单词每天背30个。有个小技巧,用学科词汇本(比如生物课的专有名词)同步积累,一举两得。

高二,火力全开的爬坡期

这一年直接决定申请竞争力,

上学期重点攻标化

寒假前托福冲到105+,5月前SAT考到1450+/ACT32+。别拖到高三!每年都有学生因为疫情取消考试急得跳脚。

学术比赛别贪多

理科生主攻AMC/BPhO,文科生专注NHSDLC辩论或HIR哈佛评论写作赛。记住,拿区域奖比“蹭国际赛参与感”更有用。

暑假做两件大事

① 申请夏校,优先选带学分、教授推荐信的项目(如YYGS、Pioneer)

② 社会实践,别扎堆敬老院支教,试试小众方向,比如非遗文化保护、乡村STEM教育创新,能让文书更有记忆点。

高三,冲刺与收尾的艺术

9月开学就像上战场,做好这些能稳住心态,

早申策略

选1所梦校+1所匹配校,11月前搞定文书。重点提醒,主文书别写“爬山悟人生”,招生官看腻了!试试从小事切入,比如“帮外婆开抖音账号的故事”反而更打动人。

课程别松懈

即使拿到offer,学校也可能看高三成绩单。AP/ALevel选课量力而行,保持GPA不下滑比多修1门更重要。

材料查漏补缺

推荐信找最了解你的老师(不一定是职称最高的),12月前把作品集、附加材料上传到申请系统。有个细节,给每所大学建个专属文件夹,避免发错资料。

别忘了,三个常踩的坑

1. 盲目刷分,托福从110冲到115要花200小时,不如用这时间打磨文书

2. 拖延症晚期,推荐信提前2个月联系老师,别等到截止前一周

3. 信息闭塞,定期逛大学官网、关注招生官Ins,有时比中介消息更准

对了送大家一句话,规划不是把每分钟填满,而是让重要的事有足够时间沉淀。按这个时间表一步步走,你想要的未来自然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