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家长咨询,"孩子读国际初中需要准备中考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藏着不少门道。作为在择校领域摸爬滚打8年的“懂行的人”,今天就跟大家说点实在话。

话不多说,国际初中生是否需要中考,主要看这三个要素,

1. 学籍性质,有国内学籍的必须参加

2. 升学路径,计划转回体制内的需要考

3. 地区政策,北京上海要求更严格

举个例子,北京某知名国际初中的张同学,去年就栽了跟头。家长以为读国际校不用中考,结果初三才发现孩子学籍在教委系统里,说一千,道一万临时抱佛脚补课,孩子压力大到起疹子。这种情况真不是个例,下面这5类家庭最容易踩雷,

第一类,9年一贯制在读家庭

很多国际学校从小学直升初中,家长容易忽略学籍状态。比如上海包玉刚、北京鼎石这类学校,初中部学生同样需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考核。

第二类,有转学打算的家庭

如果考虑高中转回公立重点校,中考成绩就是硬指标。深圳某家长就吃过亏,孩子初二转国际校,初三想考深中时才发现需要中考成绩。

第三类,户籍在高考大省的家庭

山东、河南等地的国际初中生要特别注意,即使未来计划出国,保留中考成绩相当于多买个"保险"。去年青岛就有学生因疫情放弃留学,幸亏有中考成绩能转回普高。

第四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家庭

这类学校虽不强制中考,但想保留国内学籍的要注意。比如北京德威、上海惠灵顿的学生,如果持有中国护照,仍需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考核。

第五类,计划读公立国际部的家庭

像北京四中国际部、华附国际部这些顶尖公立国际高中,录取时都会参考中考成绩。去年广州有位家长,孩子托福110分却因中考分数不够被刷下来。

那国际初中生该如何准备?建议做好这三手准备,

保留学籍的认真备考

已放弃学籍的专注语言考试

处于过渡期的做好双线规划

我强调一点初二家长,现在就要确认孩子学籍状态。可以登录当地教委官网查询,或直接联系学校教务处。千万别等到初三下学期才着急,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说到说一千,道一万,要不要中考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要看孩子的具体发展路径。打算彻底走国际路线的,可以适当减轻中考备考压力;还没拿定主意的,建议做两手准备更稳妥。

国际小学升初中需要参加统考吗?这些新规家长必须知道

国际小学升初中需要参加统考吗?这些新规家长必须知道

国际小学升初中必须参加统考吗?

答案并不是绝对的,主要得看学校和地区的具体要求。

公立国际部或双语学校,部分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会要求参加当地统一的“小升初”考试,尤其是热门学校。比如北京、上海的一些公办国际班,需要孩子通过学科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加面试,才能获得入学资格。

纯国际学校,这类学校通常不参与国内统考,而是自主命题或参考国际标准(如MAP测试、CAT4等)。但近年一些地区要求国际学校同步提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比如社会实践、校内成绩等,作为录取参考。

民办双语学校,政策最灵活,有的沿用统考成绩,有的则自行组织考试。比如广州某知名民办校,去年就取消了笔试,改为“小组活动+家长面谈”模式。

新规变化,家长要盯紧这几点

两年,各地针对国际教育的政策调整频繁,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1. 学籍问题更严格

部分城市规定,选择国际初中且未参加统考的学生,可能无法保留国内学籍。这意味着孩子未来如果想转回公立体系,可能面临衔接困难。建议家长提前向当地教育局或学校确认政策。

2. 英语能力权重增加

无论是统考还是校考,英语几乎成了“硬门槛”。比如杭州某国际初中去年笔试中,英语题型直接引入托福Junior的阅读逻辑题,词汇量要求远超普通小学课本。

3. 面试考察“软实力”

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孩子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比如深圳某校面试时,会让5-6个孩子一起完成一个手工项目,观察谁更主动沟通、解决问题。

4. 家长面谈成“隐形关卡”

别以为只是考孩子!越来越多学校会单独约谈家长,问题包括,“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家庭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回答太敷衍或理念不合,可能影响录取结果。

给家长的实际建议

提前两年摸底政策,别等到六年级才打听,尤其热门学校的招生要求每年都可能微调。比如上海部分国际初中从五年级上学期就开始接收简历。

平衡学科与兴趣,如果目标学校有统考,狠抓语文、数学基础;如果是自主招生,多培养孩子的英语阅读、逻辑思维,同时保留1-2项特长(如编程、辩论)。

主动参加开放日,很多学校的开放日暗藏“预筛选”机会。比如让孩子体验半天课程,老师会观察课堂表现,表现突出的可能提前进入候选名单。

关注“摇号”政策,像成都、南京等地,民办国际初中若报名人数超额,需通过摇号录取。这种情况下,提前规划保底学校尤为重要。

学姐提醒一句,国际初中不是“逃避压力”的捷径,越是好的学校,越看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与其纠结考试形式,不如早点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