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学教育早已不是"土豪专属",普通工薪家庭也开始关注这个赛道。走访了上海包玉刚、北京鼎石等10余所热门国际小学,发现家长们在择校时普遍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类,盲目追求IB课程
张妈妈就是典型例子,她坚持要选开设IB-PYP课程的小学,却不知道IB体系对家长参与度要求极高。每周至少需要投入8小时陪孩子完成探究作业,这对双职工家庭简直是噩梦。
第二类,忽视升学连贯性
深圳某国际小学家长李女士吐槽,"孩子五年级才发现学校没有对口初中,现在转学又要重新适应"。建议家长提前查看学校是否有K12一贯制体系,北京青苗、上海惠灵顿等学校都提供直升通道。
第三类,错估经济压力
以杭州某国际小学为例,看似每年12万学费,实际加上夏令营(3-5万)、校车(2万)、课外活动(2万)等隐性支出,年均花费直逼20万。建议准备教育金时预留30%浮动空间。
实地探访发现,真正适合选择国际小学的家庭往往具备三个特征,父母至少一方有海外生活经历、重视过程性评价而非考试成绩、愿意每年投入15万+教育基金。广州某家长分享,"孩子从公立转国际后,终于不用每天写2小时作业,周末可以自由发展航模兴趣"。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国际小学开始推行"双轨制",比如上海协和双语小学部,既保留国内学籍又提供国际课程,为家长保留更多选择空间。但这类学校往往需要提前2年排队,建议家长在孩子中班时就要着手准备。
国际小学毕业后,孩子能直升国际初中吗?
一、直升可能性有多大?
大部分国际学校确实有“小初一贯制”的学制设计,比如一些知名品牌的英式、美式国际学校。如果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且家长选择初中部继续升学,通常可以直接衔接。但要注意,这里有个前提——学校必须有初中部。有的国际学校只开设小学段,或者初中名额紧张,这时候“直升”就可能变成“想升但升不了”。
不同地区的政策也会影响升学。比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竞争激烈,初中部学位可能优先分配给本校小学毕业生,但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学校学位相对宽松,直升压力小一些。
二、哪些条件会影响升学?
1. 成绩和在校表现
“直升”不等于“躺平”。很多学校会参考孩子小学阶段的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甚至综合素质(比如课外活动、行为习惯)。如果孩子成绩长期垫底或纪律问题严重,学校可能会建议转学。
2. 课程体系衔接
国际小学的课程和初中差异较大。比如小学阶段IB-PYP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而初中MYP或IGCSE开始涉及学科深度知识。如果孩子小学基础不扎实,学校可能会安排测试或面试,确认孩子能否适应更高难度课程。
3. 学籍与身份要求
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定,初中阶段只接收外籍学生。如果孩子小学用的是港澳台或内地身份入学,到初中时可能因身份问题无法继续就读。
三、家长需要提前做什么?
小学阶段就要“摸底”
别等到六年级才问升学政策!孩子三年级时,家长就可以向学校确认初中部的招生要求,比如是否需要额外考试、学位名额多少。
关注课程过渡
如果孩子从双语小学转到纯国际初中,英语能力可能成为门槛。平时多鼓励孩子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参加科学实践项目,能帮助TA更快适应初中课堂。
准备备选方案
即使目标学校承诺“优先录取”,也建议多了解几所同类型初中的招生信息。万一政策变动或学位不足,不至于措手不及。
四、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转学插班
如果孩子中途从公立小学转入国际初中,大部分学校会要求参加入学考试,内容通常包括英语笔试、逻辑思维测试和外教面试。
跨城市升学
比如从苏州的国际小学升到上海的国际初中,需要提前确认新城市的教育政策(如社保、居住证要求),以及学校是否接受异地生源。
国际小学到初中的升学路径看似“一条龙”,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家长早规划、多沟通。毕竟,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才是最好的选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