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家长的私信咨询,"江北新村同创国际小学到底怎么样?"作为在这所学校门口接送孩子三年的老家长,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说说真实体验。我明告诉你,适合重视外语基础、希望培养独立能力的中产家庭,但有三件事必须提前了解。
第一看课程设置。他们采用双轨制教学,上午是国内课程,下午是外教主导的项目式学习。我家孩子现在五年级,已经能用英语做科学实验报告,这点确实比公立学校强。不过要提醒的是,每周有3节马术课和2节编程课,额外收费每年1.2万左右。
第二比师资稳定性。学校外教都是持证上岗,但流动性确实存在。我们这届换了两次数学外教,好在助教都是国内重点师范毕业,能及时补位。建议参观时重点观察外教和学生的互动状态。
第三算经济账。除每年8.6万的基础学费,还要准备校服费、研学活动、兴趣班等支出。建议家庭年收入不低于40万,否则后续压力会比较大。有个细节很贴心,食堂每周公布营养分析表,过敏体质的孩子也能放心用餐。
别忘了想报名的家长,每年3月有开放日,建议带孩子现场试听。去年邻居家孩子就因为不适应全英文戏剧课,转学又折腾了小半年。
国际小学和双语学校有什么区别?10年教龄老师实话实说
一、课程体系,一个“全盘西化”,一个“中西混搭”
国际小学的核心是直接引进国外课程体系,比如IB-PYP(国际文凭小学项目)、英式课程(如剑桥体系)或者美式课程(如Common Core)。这类学校从教材到考试标准都和国际接轨,英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中文课反而成了“副科”。举个例子,数学课老师会用英语教孩子解题,课后作业也可能直接用英文布置。
双语学校则更像是“中西合璧”。它们通常以国内课程大纲为基础(比如人教版教材),再融入一部分国际课程的内容。比如语文、数学用中文教学,但科学、艺术类课程可能会用英语授课。有些学校还会设置特色课程,比如用英语教中国传统文化,或者组织中外节日活动,让孩子两边文化都能接触。
二、师资构成,外教是“主力军”还是“配菜”?
国际小学的外教比例普遍在60%以上,班主任也可能是外籍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持有本国教师资格证,教学风格更注重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比如课堂上会让孩子分组辩论“是否应该养宠物”,而不是单纯背诵知识点。
双语学校的外教更多是“补充角色”,主要负责口语、科学等特定科目。主科老师还是以中国教师为主,不过这些老师通常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英语专业八级水平。上课时会灵活切换中英文,比如先用动画片引入一个英语故事,再用中文讲解语法难点。
三、学费差距,一年差出一辆小汽车
这一点很多家长会忽略!一线城市的国际小学,学费普遍在20万-30万/年,还要额外缴纳教材费、活动费(比如海外研学)。双语学校则多在8万-15万区间,部分民办学校甚至能控制在5万以内。
不过要注意,贵的未必就适合。曾经有个学生从国际小学转到我们双语学校,原因居然是“外教讲课太快,孩子天天哭着说听不懂”。所以掏钱之前一定要带孩子试听,看看实际课堂氛围。
四、升学方向,两条不同的跑道
读国际小学的家庭,八成以上计划初高中就送孩子出国。这类学校不会教国内统编教材,也不参加中考。如果家长中途想转回公立体系,孩子可能会面临语文基础弱、数学进度不同步的问题。
双语学校则保留更多可能性。孩子既能用国内课程打基础,又有机会接触国际教育模式。比如深圳某双语学校的学生,既有考上深国交的,也有通过中考进入本地重点中学的。适合还没完全确定未来方向的家庭。
五、家长要做好的准备
选国际小学,意味着全家都要配合国际化路线。家长会上可能需要用英语和老师沟通,寒暑假得带孩子参加海外夏令营,平时还要关注国外的教育动态。而双语学校对家庭的要求相对“温和”,家长用中文就能参与家校沟通,孩子也不会完全脱离本土文化环境。
对了说句实在话,没有绝对的好学校,只有合不合适。英语基础弱的孩子硬塞进国际小学,可能打击自信心;明明打算出国的孩子去了双语学校,也可能错过语言黄金期。建议家长先想清楚三个问题——未来10年家庭规划如何?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愿意为教育投入多少精力?把这几个问题琢磨透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