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南京国际教育领域8年的从业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所自带流量的国际学校。南京贝赛思国际学校自2019年开学以来,家长咨询量就没下过热搜榜,尤其是3年咨询量增长超60%。究竟什么样的家庭适合选择这所"网红国际学校"?我带大家看看真实情况。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2024年最新数据),

国际小学部,23.8万/年(含餐费、校服)

国际初中部,25.6万/年

国际高中部,28.2万/年

这个价位在南京国际学校梯队里属于中上水平,但对比上海同类学校便宜15%左右。需要提醒的是,除了基础学费,家长还要预留每年3-5万的课外活动费,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海外研学项目。

课程体系方面,贝赛思采用"双轨制"教学,

1)1-8年级,美国Common Core标准课程+中文强化

2)9-12年级,AP先修课程+升学指导

特别要说的是他们的"超前教学",小学5年级就开始接触代数基础,初中就有科研项目制学习。去年毕业生中,92%获得全美TOP50大学offer,这个数据确实亮眼。

根据我们跟踪的368组在读家庭数据,这五类家庭就读满意度最高,

① 父母有海外背景,希望保持美式教育连贯性

② 孩子有明显偏科倾向,需要个性化课表

③ 计划高中阶段转学海外,需要课程衔接

④ 对学术要求高,能接受较高课业压力

⑤ 家庭年收入稳定在80万以上

家长张女士的反馈很具代表性,"当初看中他们的作业系统,每天各科作业量APP实时更新,我家孩子从公立转来后,数学优势被放大了,但英语确实需要额外补课。"需要提醒的是,学校对家长配合度要求较高,每月至少1次家校沟通会。

如果要说缺点,地理位置确实是个硬伤。栖霞区的校区对于河西的家长来说,每天接送就是场硬仗。建议考虑校车路线是否覆盖,目前校车最远到鼓楼片区,单程费用2800/学期。

南京贝赛思国际学校入学考试全流程门道

南京贝赛思国际学校入学考试全流程门道

第一步,提前了解报名时间与条件

南京贝赛思的招生年级覆盖幼儿园到高中,但不同年级的入学要求略有差异。每年9月至次年3月是集中报名期,建议家长至少提前半年关注学校官网或公众号,避免错过关键时间节点。

年龄要求,幼儿园小班需满3周岁,其他年级按学龄对应。

身份要求,接受外籍、港澳台身份或持有海外绿卡的家庭(具体政策以当年学校公告为准)。

材料准备,户口本、身份证明、过往成绩单(如有)等基础材料,建议提前扫描电子版备用。

第二步,考试内容分阶段盘点

贝赛思的入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

1. 幼儿园阶段(PreK-K)

考察形式,以互动游戏为主,老师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动手能力和社交习惯。

家长面谈,学校会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了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划重点,不必刻意培训孩子“答题”,保持自然状态更重要。可以提前带孩子参与集体活动,适应陌生环境。

2. 小学阶段(G1-G5)

笔试内容

英文,阅读短文、看图写句子、基础语法(如时态、单复数)。

数学,中英文双语题目,考察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例如加减乘除、简单应用题)。

面试环节,学生需用英文回答个人兴趣、家庭生活等问题,同时测试口语流利度。

备考建议,日常多练习英文阅读(如牛津树系列),数学可参考新加坡教材巩固基础。

3. 初中及以上(G6-G12)

笔试难度升级

英文,要求更高,包括议论文写作、文学段落分析。

数学,涵盖代数、几何,部分题目接近AMC8竞赛水平。

科学(针对高年级),涉及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

面试重点,考察批判性思维,例如“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开放式问题。

第三步,考试当天注意事项

1. 提前踩点,学校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建议考试前一天熟悉路线,避免迟到。

2. 携带物品,准考证、文具(2B铅笔、橡皮)、水杯。电子设备一律禁止带入考场。

3. 心理调整,低龄孩子容易紧张,家长可准备小零食或安抚玩具,但需提前与老师沟通。

第四步,录取结果与后续流程

结果通知,通常考试后1-2周内,学校会通过邮件或电话告知录取结果。

学位确认,收到offer后需在规定时间内缴纳学位定金(通常为学费的10%-20%)。

入学准备,签订入学协议、提交体检报告、购买校服等,学校会提供详细清单。

家长常见问题答疑

1. “孩子英文水平不够,能突击培训吗?”

短期冲刺可能提升笔试分数,但贝赛思更看重长期语言应用能力。建议日常通过原版阅读、外教对话积累语感。

2. “数学考不及格怎么办?”

学校重视逻辑思维而非死记硬背,如果笔试未通过,可针对性加强问题分析能力,例如通过思维导图训练解题步骤。

3. “面试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保持真诚,避免夸大孩子的能力。学校更希望看到家庭与教育理念的契合,例如是否认同“自律与独立思考”的培养方向。

说一千,道一万的话

南京贝赛思的入学考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核心目的是找到真正适合学校氛围的学生。与其焦虑“考什么”,不如和孩子一起做好长期规划,把准备过程当作能力提升的机会。如果对具体细节仍有疑问,可以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