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长圈里流行一句话:"选国际高中比当年高考填志愿还烧脑"。作为走访过20+所国际学校的教育观察员,今天给大家带来全网独家的择校干货,手把手教你避开择校"雷区"。
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徐汇区张姐家孩子,冲着某校IB课程报的名,结果发现孩子根本适应不了全英文教学,半年就转学了。这说明选学校不能只看名气,得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
目前上海国际高中主要分三大阵营:
1. 外籍子女学校:比如上海美国学校,适合外籍或绿卡家庭,学费25-35万/年
2. 公立国际部:华二国际部这类,需要中考成绩+英语测试,性价比高(8-15万/年)
3. 民办双语学校:包玉刚、世外等,入学考试最严格,学费18-30万不等
重点看三组关键数据:
升学率背后的秘密:某知名学校宣传"100%进TOP50",但仔细看名单,把合作院校也算进去了
课程体系怎么选?IB适合全能型选手,AP适合偏科生,A-Level则适合确定专业方向的孩子
师资流动率:个别学校外教流失率高达40%,建议直接问在校家长
实地考察时要特别注意:
1. 蹭听一堂专业课,观察师生互动
2. 食堂吃顿饭,后勤管理见真章
3. 体育课跟着上,看设施是否达标
建议收藏的择校时间轴:
10月-12月:开放日密集期
次年1-3月:入学考试高峰
4-5月:补录捡漏期
别忘了:很多学校现在要家长面试,准备个英文自我介绍很有必要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把目标院校毕业生去向做成Excel表,重点看近三年数据。别轻信机构排名,有些榜单是花钱买的广告位。
上海国际学校入学考试必考题型明细
每年到了招生季,不少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备战上海各大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考试内容虽然各校略有差异,但总有一些题型是"常驻嘉宾"。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常见题型和应对方法,帮大家心里有个底儿。
一、英语部分:阅读和写作是重点
英语考试通常分阅读和写作两大块。阅读材料大多选自国外原版期刊或书籍,主题偏重科技、社会文化或青少年成长。比如去年某校考过一篇关于"社交媒体如何影响青少年社交习惯"的文章,题目要求找出作者观点、个人觉得段落大意。建议平时多读《国家地理》青少版或《纽约时报》简单新闻,培养快速抓重点的能力。
写作部分常出现两种形式:议论文和书信。去年某国际部考题是"是否支持学校取消纸质教材",要求200字左右。要注意结构清晰,先亮观点再分点论证。平时可以积累些万能句型,比如表达立场的"In my view"、举例子的"For instance"。
二、数学题的中英双语转换
数学试卷常采用中英双语出题,比如题干用英文描述,但专业术语旁会标注中文。去年出现过一道几何题,题目用英文说"calculate the area of the quadrilateral",后面括号里写着(四边形面积计算)。关键要适应这种双语切换,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别慌,先看中文提示。
常考知识点集中在代数、几何和简单概率。有家长反馈,某校去年考过一道结合生活场景的题目:"小明用六边形地砖铺院子,已知每块砖面积0.25㎡,铺满20㎡需要多少块?"这种题看似简单,但要注意单位换算和实际情况考虑(比如损耗量)。
三、面试环节的三大注意点
1. 个人介绍别背稿子
面试官常以"聊聊你的兴趣爱好"开头。有个真实案例:学生把准备好的稿子背得滚瓜烂熟,结果被问到"你刚说的机器人比赛,过程中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时卡壳了。建议用思维导图列出关键点,现场自然发挥。
2. 小组讨论看团队协作
5-6人一组讨论社会话题,比如"如何处理校园垃圾分类"。曾有位学生因为急于表现,不停打断别人发言,结果被扣分。记住要轮流发言,可以说"I agree with... but I'd like to add..."这类过渡句。
3. 家长面谈不是考试
有些学校会单独和家长聊几句,主要看教育理念是否契合。有位爸爸分享经验: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他回答"我们会约定每天晚饭后半小时自由使用,其他时间放在公共区域",这个具体方案得到了认可。
四、备考划重点
英语突击法:每天精读1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荧光笔标出主旨句
数学错题本:专门记录单位换算错误、题意理解偏差的题目
面试模拟:用手机录下模拟面试过程,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小动作
真题演练:找近三年各校真题,熟悉出题风格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亲情提示家长朋友们,别给孩子准备过于"完美"的答案。去年有位面试官提到,他们能分辨哪些回答是孩子真实想法,哪些是家长代劳的。保持自然状态,反而更容易留下好印象。
希望这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对正在准备的家庭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具体问题,比如某所学校的出题偏好,可以多问问往届家长,往往能获得第一手信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