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后台问我,"国际初中学费这么贵,数学课到底教得和公立学校一样吗?"作为带过三届国际班的老教师,今天我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明白。
先看最直观的教材差异。以上海某知名国际初中为例,他们用的是英国KS3课程体系,数学课本比公立学校厚1/3。比如七年级同时学坐标系和基础统计,这在公立学校是分开两个学期教的。但要注意的是,国际班老师会花两周带学生做奶茶店销量统计实践,这个公立学校确实很少见。
教学方式差别更大。去年我带学生去便利店做"商品定价策略"项目,孩子们要计算成本、设计促销方案。这种生活化教学是国际班的日常,而公立学校更多是题海战术。有个转学生跟我说,"以前在公立校做题像完成任务,现在觉得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模式才是关键差异。国际初中每学期有3次阶段评估,包含小组课题(占40%)、实验报告(30%)和笔试(30%)。这和中考纯笔试完全不同。去年有个学生笔试成绩中等,但靠出色的地铁人流量调查报告拿了A,这种评估方式确实更综合。
不过要注意两个误区,一是国际班进度并不慢,他们用三年学完公立学校四年的代数内容;二是国际班家长常抱怨的"作业形式太多",确实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议数学基础弱的孩子,最好七年级前补足计算能力。
对了说说性价比。上海国际初中年均学费16-20万,数学课时占比18%,折合数学课单科年费约3万。而公立学校培优班年投入通常在2万左右。值不值?关键看您是否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长远思维的培养。
国际小学就开始学编程?“老江湖”告诉你值不值得跟风
一、国际小学的编程课到底教什么?
很多人一听说“小学生学编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程序员对着电脑敲英文代码的画面。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国际学校的编程课,更像一种“思维游戏”。比如我家老大三年级时,老师用一款叫Scratch的软件,让孩子拖拽积木块拼出指令,控制小猫走路、跳舞。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琢磨,“想让小猫转圈,得先点‘旋转’积木还是‘移动’积木?”整个过程和搭乐高有点像,重点在培养逻辑顺序感。
到了高年级,课程会加入一些硬件操作。比如用Micro:bit主板连接传感器,做个简易温度计或者电子徽章。这时候老师会讲点“if...then...”的条件语句,但不会涉及复杂的语法。说白了,这类课程的核心是让孩子知道“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培养程序员。
二、学编程的三大实在好处
1. 治“粗心病”有奇效
我家老二以前做数学题总看错符号,自从学了编程后变化特别明显。因为写错一个指令,整个程序就跑不起来,逼着他必须一步一步检查。现在他做作业会主动在草稿纸上画流程图,漏步骤的情况少多了。
2. 把抽象知识变具体
五年级教分数时,老师让孩子用编程模拟“披萨分块”。比如设定8块披萨,3个人各拿几块才能公平?孩子得先理清数学关系,再转化成代码指令。这种实操比死记硬背公式管用得多。
3. 增强抗挫折能力
编程最折磨人也最锻炼人的地方,就是调试bug。我见过孩子为让机器人走直线,反复调了二十多次参数。但当对了成功那一刻,他们眼睛里那种“我搞定了”的兴奋劲儿,比考100分还开心。这种“发现问题—尝试解决—获得反馈”的过程,特别培养韧性。
三、别掉进这三个坑
1. 跟风报高价班没必要
很多机构把少儿编程吹得天花乱坠,一节课敢收300块。其实低年级孩子用Scratch、Code.org这类免费平台完全够用。我家娃的学校老师明确说,“小学阶段在家用平板自学都行,重点是多动手尝试。”
2. 警惕“考级焦虑”
现在有各种编程等级考试,有的家长恨不得一年让娃考三级。但真正懂行的老师告诉我,除非孩子主动想参赛,否则过早考级反而会消磨兴趣。编程思维是练出来的,不是背题库背出来的。
3. 别指望“赢在起跑线”
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有个妈妈让5岁孩子学Python,结果娃连键盘字母都认不全。编程本质上是个工具,关键看用它做什么。与其逼孩子死磕代码,不如带他多观察生活,超市自助结账怎么运作?红绿灯为啥变颜色?这些现实问题更能激发创造欲。
四、普通家庭怎么选?
1. 先试后买
很多线上平台有免费体验课,让孩子玩半小时。如果他结束后还惦记着“怎么让乌龟画朵花”,再考虑报班。要是上完课直喊“没意思”,千万别硬逼。
2. 结合兴趣找方向
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尝试用编程做动画;爱玩 Minecraft 的,试试游戏模组设计;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从乐高EV3入手。编程只是手段,兴趣才是持续学习的燃料。
3. 家长一起玩
别觉得自己不懂就全推给老师。周末和孩子用编程做个生日贺卡,或者给宠物设计个自动喂食器。哪怕只是跟着孩子学两招,这种共同探索的过程比上什么大师课都值。
说到底,编程就像游泳、骑车一样,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技能。但再好的工具,也要看用在谁手里、怎么用。与其纠结“要不要跟风”,不如多观察孩子的特点。有的娃在代码世界里如鱼得水,有的则更适合在球场、画室里发光发热。教育从来不是单选题,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节奏,才是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