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十个咨询国际高中的家庭,有七个第一句话就问"XX学校和XX学校哪个升学率高"。作为在国际教育行业摸爬滚打八年的"老司机",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聊聊选国际高中那些门道。

先给大家泼盆冷水——下面这五类家庭,真不建议急着报国际高中,

1. 孩子英语期末考没上110分(满分120)还硬要选全英文授课的

2. 家长觉得"砸钱就能出成绩"的

3. 冲着学校豪华游泳池报名的

4. 孩子明确说过不适应小组学习的

5. 家庭备用金不足200万的

说到选校流程,给大家画个重点路线图,3月参加开放日别光看宣传片,重点观察三点——外教流动性(看教师办公室工位名牌新旧程度)、在校生状态(午休时去走廊转转)、课程设置细节(有些学校AP课程开不全纯属凑数)。

课程体系这块儿要特别注意,IB不是学霸专属,但确实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A-Level看着科目少,想申美国前30还得搭配竞赛;AP课程灵活度高,但要注意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选修课。有个家长去年踩的坑可以借鉴,他家孩子明明理科强,却选了所文科见长的学校,结果天天抱怨课程没挑战性。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给个实在话,北京上海头部学校每年25万起步是常态,但要注意隐性消费——某知名国际高中的海外夏校项目,两周就要8万还不含机票;还有个学校的"背景提升服务",做个科研项目报价12万。所以备好200万真不是吓唬人。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带孩子去学校试听千万别走过场。上周有个家长分享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特意选了周五下午去访校,结果发现这个时间段外教请假率高,学生都在自习,这才看清学校的真实管理水平。

国际初中择校必看,哪些孩子更适合双语教学环境?

国际初中择校必看,哪些孩子更适合双语教学环境?

一、从小“话痨”的孩子,双语环境可能是加分项

如果你家孩子从小喜欢表达,愿意主动和人聊天,甚至有点“小话痨”的潜质,这类孩子往往更容易适应双语教学。

比如邻居家的娃,从小跟着爸妈参加英语角,虽然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但特别敢开口。进了双语初中后,外教课上其他孩子还在纠个人觉得法,他已经能连比带划地和老师讨论作业了。

划重点, 双语环境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孩子如果不怕犯错,愿意主动交流,就能更快突破语言关。

二、家里有“双语基因”的娃

这里说的“基因”倒不是天生遗传,而是家庭氛围。比如父母一方有海外背景、家里经常看英文动画、甚至周末习惯用英语点个外卖的……这些细节会让孩子对双语环境更熟悉。

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小跟着妈妈看美剧,虽然没系统学过语法,但对英语的语感特别强。进了国际初中后,理科课上老师用英语讲物理公式,他反而比传统学校转来的学霸更快听懂。

注意, 家庭不需要刻意营造“全英文环境”,但日常接触双语的机会越多,孩子适应起来就越轻松。

三、对文化差异“自来熟”的孩子

双语学校的外教课、国际节日活动、甚至课堂讨论的话题,都带着浓浓的多元文化色彩。有的孩子听到不同国家的习俗就两眼放光,有的却会觉得“关我啥事”。

举个例子,去年参观一所双语初中时,正好赶上学生模拟联合国辩论。一个女生为了代表巴西的观点,主动查资料研究热带雨林保护,说一千,道一万用英语侃侃而谈。这种“对世界好奇”的特质,恰恰是双语环境最看重的。

提醒家长, 可以观察孩子平时是否喜欢看海外纪录片、是否愿意尝试外国美食——这些细节都能看出TA对跨文化的接受度。

四、“偏科生”可能找到新舞台

传统初中里,有些孩子因为数学不好就被贴上“差生”标签,但双语学校往往更包容个性化发展。比如有的孩子语文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强,在双语学校的科学课上用英语做实验报告反而成了优势。

认识一个男孩,在国内小学时总因为写字慢被批评,转学后老师发现他擅长用英语做PPT展示,直接让他带队参加国际科创比赛。

关键点,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独特兴趣(比如编程、艺术、机器人),双语环境能提供更多资源帮TA放大优势。

五、家庭规划清晰的更稳妥

对了说点实在的,选双语学校不能光看孩子,还得看全家未来的打算。如果确定初高中阶段出国,或者大学要走国际路线,早点进双语环境确实能无缝衔接。但要是还没想清楚,可能反而会让孩子在两种教育体系间纠结。

比如同事家的女儿,从五年级开始读双语学校,家里早就计划高中去加拿大。现在她能用英语学数学、科学,还参加了校内的北美文学选修课,以后出国基本不用过渡期。

建议, 家长至少要有未来3-5年的规划,别抱着“先试试看”的心态选双语学校,毕竟课程体系转换成本很高。

写在说一千,道一万,

每所学校都有适合自己的学生,双语初中也不是“高级版”保险箱。多带孩子参加校园开放日,观察TA在模拟课堂的反应;平时聊天时问问TA“如果老师上课全说英语你怕不怕”。有时候,孩子的答案比任何测评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