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群里看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加国际学校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作为两个孩子在读国际学校的家长,我整理了2024年最新学费数据,对比了本地5所热门学校的收费细则,发现国际教育的选择比想象中更有门道。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数字部分。以某知名中加国际学校为例:

国际小学部:12.8万/年(含双语课程+STEAM项目)

国际初中部:15.6万/年(增加IB课程预备班)

国际高中部:18.9万/年(含加拿大BC省学籍注册费)

这还不包括校车(8000-1.2万/年)、定制校服(3600元/套)、海外研学(3-5万/次)等额外支出。我儿子参加的机器人社团,光是参赛器材每年就要多花2万多。

但单纯对比数字容易产生误解。去年带女儿转学时,我做了详细对比表:

1. 课程体系差异:普通公立国际班多采用"国内教材+外教口语",而真正中加国际学校实施加拿大BC省同步课程

2. 师资配比:1:6的师生比确实比公立学校1:25更利于个性化指导

3. 升学通道:持加拿大高中文凭申请海外院校可免预科

4. 隐性成本:国际学校包含的50+素质拓展课程,在公立体系需要额外报班

建议家长重点考虑三个维度:

① 持续支付能力:按小学到高中完整计算,需准备150-200万教育基金

② 孩子适应度:适合自主学习能力强、有明确出国规划的学生

③ 家庭教育理念:重视过程性评价而非单纯分数竞争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参考:邻居家孩子在国际初中参加"商业模拟挑战赛",学校直接对接温哥华商学院资源,这种实践机会确实难用金钱衡量。但另一位家长吐槽,孩子读国际小学后全家被迫缩减旅游开支,可见经济压力真实存在。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每年3月开放日一定要去实地考察,重点看外教稳定性(我们学校经济课老师3年没换过),查食堂供应商资质(亲眼见过某校后厨),问清退费机制(疫情时有家长成功退回夏令营费用)。

中加国际学校入学考试都考些什么?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

中加国际学校入学考试都考些什么?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

中加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主要分为英语、数学、面试三大板块,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会略有差异。下面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考查方向:

1. 英语能力:听说读写都要“过关”

笔试部分:阅读理解的题材很广,可能涉及科学、人文、社会类短文,题目会考细节理解、推理判断,甚至要求写简短的观点评述。写作部分通常是命题作文,比如“描述一次难忘的经历”或“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看法”,重点看逻辑和表达能力。

口语面试:外教一对一交流是“重头戏”。问题不限于自我介绍、兴趣爱好,还可能聊时事热点,比如“你怎么看待青少年使用手机?”主要观察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表达流利度。

小提示:很多孩子笔试成绩不错,但一开口就紧张。平时可以模拟面试场景,让孩子习惯用英语表达观点,哪怕说错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敢说。

2. 数学考试:难度比想象中“灵活”

知识点覆盖广:国内数学基础扎实的孩子别大意!中加考试的题目更注重应用,比如用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或者结合图表分析数据。比如小学高年级可能考“如何用比例分配活动预算”,初中生可能遇到概率相关的实际应用题。

中英文题型都有:部分题目会用英文描述,比如“Calculate the area of a triangle with a base of 5cm and height of 8cm”,需要熟悉基础数学词汇。

常见误区:有家长觉得国际学校数学简单,其实低年级侧重思维启发,高年级(尤其是申请加拿大高中的)对数理逻辑要求很高,不能完全依赖刷题。

3. 面试环节:家庭参与很重要

家长面谈:学校可能会问“为什么选择我们?”“家庭教育理念是什么?”这类问题。重点是表达对学校文化的认同,而不是一味强调成绩。

孩子表现:除了英语沟通,面试官会观察孩子的性格特质,比如是否愿意主动提问、是否对新鲜事物好奇。曾经有学生因为面试时聊到自己养昆虫的经历,反而让老师印象深刻。

二、家长准备:做好这4点更稳妥

1. 英语积累要“细水长流”

阅读习惯:低龄孩子可以多读《Magic Tree House》这类分级读物,中学生建议接触《Time for Kids》等新闻类素材,积累学术词汇。

听力输入:每天20分钟听原版音频,比如播客“Brains On!”或TED-Ed动画,重点训练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实战建议:如果孩子基础弱,考前3个月重点练写作框架,比如学会用“总-分-总”结构,避免语法硬伤。

2. 数学准备别“闭门造车”

吃透真题:找近3年的考题,重点看题型变化。比如某校去年考过“设计一个校园节水方案并用数据支撑”,这类开放题需要提前适应。

工具准备:允许使用计算器的考试,要熟悉科学计算器的函数功能;纯笔算的考试则要提升运算速度。

3. 面试技巧:真诚比套路更重要

家庭沟通: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成长故事、旅行见闻,这些真实经历往往比背诵模板更打动人。比如有个孩子分享和爸爸露营时观察星座的经历,成功吸引了面试官。

模拟练习:把常见问题(如兴趣爱好、优缺点)列成清单,用手机录下回答过程,回放时注意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

4. 心理调整:别把焦虑传给孩子

降低期待值:可以告诉孩子“这次是去认识新老师,展示你平时学的知识”,比强调“必须考上”更有效。

日常暗示:考试前一周保持正常作息,适当运动放松。比如晚饭后散步时聊聊学校趣事,缓解紧张情绪。

三、其他实用信息

报名时间:多数学校每年有秋、春两场考试,提前6个月关注官网通知,部分热门学校需要“抢考位”。

加分项:如果有机器人竞赛、模联、公益活动的证书,可以整理成册提交,但不要堆砌材料,选2-3个含金量高的即可。

转学插班:插班考试名额少,建议直接联系招生办确认时间。有的学校还会要求现任班主任的推荐信。

亲情提示家长:每个学校的录取标准不同,比如有的偏重学术成绩,有的更看重综合能力。建议提前参加开放日,和在校生家长交流,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