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依据上述规定,公司给高管报销学历教育的费用,属于因任职或者受雇而获得的所得,应该并入工资薪金所得代扣个税。 与此同时,如果为职工报销培训费用属于职工教育经费,则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支出,无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按照财建〔2006〕317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在职研究生学费报销政策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是针对在职人员而设置的,学习的费用一般需要学员自理,学费应该在入学时一次性交清。但是对于事业单位,它的管理制度是比较完善的,在职人员可以与单位协商。所以能否报销在职研究生学费还取决于具体的公司。国家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由各个公司自主确定是否报销学费。不少单位有全额或部分报销学费,具体咨询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即可了解。
公务员报销学费需要单位同意。有些地方对公务员报考公共管理硕士有硬性规定,单位一般会同意报考公共管理硕士,并且报销部分学费。但是报销学费的具体金额限制在50%且不能超过2万元,并需要经过上级组织部门盖章。除非是单位委培,单位会提供一部分工资/生活费,但是毕业后需要回原单位服务5年,否则需要支付违约金。一般情况下,公务员的学费是自费的,除非申请公费读研,但是条件很高,大部分学校没有这个政策。
是否能够获得在职研究生学费的单位报销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单位政策、合同条款、学业相关性、成绩要求、学制和学校选择、报销比例和限额、报销流程以及税务考虑。单位政策和合同条款是确定单位是否能够报销学费的主要依据。一些单位可能提供员工教育培训福利,包括学费补贴或报销,但要求学费与员工的工作岗位或公司的业务领域相关。此外,一些单位可能要求员工在获得学费报销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成绩要求。学费报销还可能受到学制、学校选择、报销比例和限额、报销流程以及税务规定的影响。考生在考虑报读在职研究生课程之前,建议与雇主或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了解单位政策和要求,以确定是否有资格获得学费报销。
在职研究生学费的报销政策由各个单位自行设置。定向在职研究生一般由单位设定就读专业,可能会有酌情帮助报销学费。如果是自由选择院校和专业,一般不能减免学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大约在3万到5万元之间,同等学力申硕的学费大约在2万元到3万元之间。部分专业的学费可能较高,如MBA专业可能达到十几万元一年。除了学费,还需支付考试费和论文答辩费用。在职研究生不能申请国家奖学金,但在读期间可继续工作,一定程度上能贴补费用,减轻经济压力。
在职研究生学费的报销方式根据不同的招生学校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学员需要在学习前一次性付清学费。然而,有些在职研修课程是单位与学校之间委培报名的,学员报名这种课程需要与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学员需要明确自身在公司的义务,学习结束后需要回到学校继续履行。另外,一些学校支持学员申请助学贷款,学员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申请贷款学习,从而减轻一定的经济压力。以上是在职研究生学费报销的两种情况。如果需要了解具体的报销信息,可以咨询招生学校的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