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读多少年,没个固定数,一般看专业和培养方案,有的专业可能 2 - 3 年,有的或许要 3 - 4 年,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毕业要求也没法一概而论,大概率得修够学分、完成论文,可具体到论文查重率、答辩要求这些,不同专业可能有差异。
现在不少想往地震研究、地球物理相关领域发展的在职党,会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和这类研究所的在职项目间犹豫,毕竟研究所的资源可能更偏向专业实践,但大家也怕学制太长耽误事儿,对毕业要求也没底,总想问清楚再决定。

先说说学制这块,我之前听一个在地震局系统上班的朋友提过,他们单位有人报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在职研究生,选的是固体地球物理方向,学制写的是 3 年。但因为是在职读,平时要上班,要是遇上项目忙,没办法按时上课、完成课程作业,可能就得申请延期,有人就多花了半年才修完所有课程。不过也有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听说课程安排相对紧凑,要是能按时跟上进度,2 年多也有可能把课程学完,但后续写论文还得花时间,整体下来也差不多要 3 年左右。
而且不同的培养方式,学制也可能不一样。有的专业是周末集中授课,每个月集中上几次课,这种方式对在职党来说时间安排稍微灵活点,只要能保证出勤,学制基本能按计划走。但要是有些专业需要参与研究所的项目实践,比如跟着团队去野外做地震监测数据采集,那实践时间不好把控,说不定就会影响整体学制,得往后延一段时间。
再讲毕业要求,最基本的肯定是修够规定的学分,每门课都得及格,要是有课程挂科了,还得补考或者重修,啥时候过了才能算学分。然后就是论文,这部分要求就比较模糊了,有的专业可能要求论文得结合实际项目来写,比如围绕某次地震的数据分析做研究,还得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有的专业对论文的字数、参考文献数量有要求,可能得写够 3 - 5 万字,参考文献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核心期刊文献。

我还听说,这个研究所对论文的查重率要求可能比普通高校严一点,毕竟涉及到地球物理、地震研究这些专业领域,数据和结论的严谨性很重要,要是查重率太高,可能得反复修改,耽误答辩时间。答辩的时候,除了研究所的老师,说不定还会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提问会更偏向专业实践,要是对自己做的研究内容不熟悉,答辩很容易出问题。
另外,有些专业可能还会要求在毕业前参与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比如听几场行业内的学术讲座、参加研究所组织的研讨会,还得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要是没达到要求,也可能影响毕业。我认识个学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的,就是因为忙着工作,没去参加规定次数的学术讲座,最后只能多等一个学期,补够次数才申请上答辩。
还有一点,在职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可能还得提交工作单位出具的实践证明,证明自己在学习期间,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到了实际工作中,比如参与了单位的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灾害评估等工作。要是没法提供这份证明,或者证明里体现不出专业知识的应用,说不定也会卡在毕业环节。